查看原文
其他

诗眼睛||元宵佳节忆元宵:请欣赏雨中思绪集散文《那年元宵》(总339期)

王恩荣 诗眼睛 2021-10-07

TO YOUR CITY


 

TO YOUR CITY


TO YOUR CITY



那年元宵


 文/雨中思绪集


一提起元宵节我们总能想到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词《生查子 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有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词,我却不全然这样认为,这也可以是写过去的一种美好的记忆。搬到城里后,年味减弱了,元宵节的味儿也没有了,这原因是我们总在进行着比较,与我们的童年的记忆比较,与那乡村已然逝去的元宵节比较。

过罢一个幸福的年,我们就迫不及待的进入了元宵节的准备工作。如果说年是家里大人筹备的,那元宵就是大到老态龙钟的老人,小到一二年级的小学生,都积极的参于到这个盛大的节日活动中。这种活动的背景仍然是过年的穿新衣,放大炮,点旺火,吃饺子,祭祀天地宗亲。在这种背景下,如果那年元宵是一首诗的话,那这首诗有这么几个意象:


 耍龙耍狮耍虎耍猴:龙是非常威武的,都是一伙年轻壮汉的事情,过了年的忙活就是制作龙和狮虎,那时农村缺钱,也给那些心巧的人一个用武之地,我们这个小村能有一条长龙就不错了,那一年,年轻人扎了一条十几截的长龙,在观房院汇演时十几好汉挥舞着这条灯龙,呐喊着,甭提有多热闹了;大人除龙外,也有耍狮,舞狮也是件不容易的事,举着狮头的人站着,后面的那个人和玩狼吃羊似的死死拽着前面人的衣服和紧紧拱着前面那人的屁股看着脸快贴上的一小块地皮乱跑,舞起来两个人必须协调,往往不协调就会导致后面的人跌倒,弄的前面的人仰狮翻,原形毕露,招来一片嘻笑声。然后是一些初中生大的娃娃就扎个虎,蹭蹭数,也颇能有点威风。更小的孩们就耍耍猴,戴着猴头呆头呆脑的前后乱望。


耍拳:我们村的拳有悠久的历史,一直传说学拳师傅的传奇故事,当时没有百度去查,今天查了才知道,小红拳:是红拳系列基本训练的套路之一,属于柔拳。该拳对腰部、腿部、腕部柔韧性要求较高。该拳的主要特点,行架公正松明、打法简朴明了、劲道以柔为主、直线往返、下盘动作较多、布局拘谨。目前影响较大的有小红拳有陕西三元小红拳和少林小红拳 ,是广大武术爱好者喜爱的拳种之一。红拳最早起源可追溯到周、秦。西周丰镐盛行;武舞;角力。可见其渊源。在我们记忆里,一到挨近十五,观房院里就晒出了从仓库捂了一年的拳器:有大刀、有长刀、有红矛枪、有双节棒、有板斧、格节鞭棒......琳琅满目,煞是威风。拳除了玩这些兵器,还有赤手空拳,照样威风!每天一闲下来就由老的拳人往下传武习艺,拳有单耍、有对打。村里有个一人高的直径达两米的大牛皮鼓,摆在院外红勃勃的阳光晒上几天,或靠近火烤一烤,敲起来全村都能听见。元宵鼓点有常规节奏,和锣査配起来就是“咚咚锵”“咚咚锵”“咚咚咚咚,咚咚锵”。一听见这样的鼓点就知道观房院学拳了,那几天大人小孩都爱去那转,就奔着看拳听鼓去的。


放火:放火就是放烟火,如果哪年丰收了,村委会就决定在生产队大院里做烟火。不过这称不上烟火,就是简单的起火、走度火、锅火,转转火,架火,再加上大大小小红红绿绿的炮仗,还有铁炮,大不比城市今天的花火华丽。但其热闹和味道程度要比今天的烟火刻骨铭心了。走度火是最令人恐怖的,带着火与尖锐的哨声,速度飞快,到处乱窜,并且调皮的专找人群处跑,惊的人群爆出一阵阵喧哗声。有人说做这种火,在火药掺些死人骨就更找人窜,那时候安全意识不是太大,都是一个个土坷拉,不娇贵,有时窜到人身上把衣服烧个洞就气的好几天返不过劲来,一年穿上个新衣不容易,但前天烧了,后一天照样去看,不过穿的就不是新衣了,就只能被边缘化,但也要灰灰的看。锅火最壮观,在新锯的最硬的很粗的菜树干上,一溜儿掏几个洞,留上底,在底上钻个孔插念,把花火药装进,另一面用红胶泥封好口,到时候点放出的烟火像一个谬论----在菜树枝干上开出桃杏花,更有甚者,用铜钱捻碎能放出长长的柳叶儿绿,颇能赢得人们的阵阵喝彩声。当然这锅火文静,和花姑娘一样你尽可以看,不怕烧着自己。起火把人的眼光齐刷刷吊在天上,象发射卫星,不过上了天必须爆炸,象人们在夜空必须看到起火最后画个大大的句号才肯罢休。那时有一种奇特的炮叫铁跑,一般是胆大的人放,火药装在木棒上镶着的三个铁筒,放时点着念就使劲竖着木棒咚地,特响,是众响声的尖子生。放火能放三天,那三天绕罢关和红火表演后,最后一项就是迎火神然后放火。这一切指令不是书记说了算,是火官,火官由村里能说会道的人担任,戴着七品芝麻官帽子,打扮的像小丑,有几个衙役随从着,在那几晚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特别受人尊敬,他到达放火的场地是几个人用轿子抬进的,放火的前后步骤都听他的。这放火象是烟火的群英聚会,观看的人围住一片火海,放火的人跑在火海里象戴着火的镣铐跳舞。但就是一大阵工夫,放罢火后村庄里忽然变的异常安静,空落落的,记得那时不想离开,大人硬拉着走了还黑黑的朝后看。


绕关:这是村里过十五很神圣的仪式,据说是迎农神迎火神,农村的安全意识就在这里还有点体现。绕关时,由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拄着象征着权力的红矛长枪,得意的领着路,像一个将军。所有人拿着自己应该拿的东西:耍拳人拿着自己的兵器、耍龙人举着龙,耍狮人走着狮、耍虎人走着虎,耍猴的戴着猴头,全身系着麻皮做的毛身。其他人就男女老少,抱儿携女的整齐的走在后面。由于是迎着神,所以每个人异常肃穆。生怕惹恼了神。但也有放肆不怕神的,就是绕关不时的掺杂几声铁炮声,象火神的咳嗽,怕得我们远远躲在队形后。绕关先在当街绕几圈,可能路线颇有讲究现在已无可问津。然后在各个小巷绕,最后绕到供奉神的观房院正屋,把神迎到上位,表演才正式开始,无非是耍拳、耍龙耍狮耍虎耍猴、吹打小花戏、锣鼓查全部行动起来,男人们还不时的骚情的吹着手指哨,折腾的颇为壮观。



要烟:这也我们村子里元宵节祥和一景,最让我们兴奋的是十五的黎明,天还没亮,被炮声惊醒的我们就各行其事,有的武装成狮,有的武装成虎,还有猴,各带上自己的小锣鼓查,到各个家户热闹,这些“动物”象是在给静静的黎明鸣锣开道,报酬是各家户主人是给几根烟,这时最能看出家户的穷富厚道,有的小气的或囊中羞涩的干脆关住院门,这样的家户黑灯熄火的让我们骂好一阵子的。要烟的队伍最不愿意当那个提着空书包要烟的人,得会外交会说话,外交好的往往在每家能多要几根烟,一伙人跟上分红的多。不擅外交的要的烟不多还尽是烂烟。那时的烟有大前们、三环、后来有桂花烟、君子烟,还有叫不出名字的无名之辈。耍龙的是杂耍的贵族,哪个家也希望龙进院里绕一绕,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年四季旺盛。有爱热闹在外上班挣国粮的家户还把灯龙叫进屋好生招待。耍灯龙他们的报酬最丰厚,那都是整盒整盒的好烟。最不行的就是我们耍了好几年猴子的小学生,要的烟里除几十根烂烟外就是糖核桃枣,不过能分上一两盒烟也够我们高兴一阵子的。至于到白天大人门到邻村要烟,味道比自村的早上要烟就逊色许多了但也颇能有些意外的收获。


搭松牌楼:哪年如果生产队里按排人去砍松枝,搭松牌楼,那这年村里的红火一定大闹,所以搭松牌楼就是一种标志,也是我们最期望看到的。松牌楼一般搭在几个重要的街道,出口。那些各几各老是没资格享受这个待遇的。搭起的松牌楼,在牌上都有响亮的名称,而且每个街道命名不一,再加上绿绿的柔柔的,势如邀请来的春天,总给人无限的遐想,再吊上五颜六色的吊挂,写上万象更新、除旧布新等的吉祥话,两边挂上两个大红灯笼,松楼门框写上红加黑对联,颇能为元宵节增加气氛。


  

除以上这些意象外,还有满街拉的吊吊卦、挂灯笼耍灯笼、塔塔火、吹打小花戏,二鬼扳跌,抬花轿等等就不是我们孩童那时候太关心的重点,不过吊吊挂我们也颇为关心,因为过罢元宵节我们就能拾起被风撕下的五颜六色的吊挂纸,做各种风突轮,让我们记忆犹新。想起来那年月元宵节的情景物象颇有点:“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感受。现在故乡的那些元宵物象已都成了记忆,杂耍龙狮列为老土。小红拳不知哪年失传,放烟火已成为不安全,那些当年活跃在元宵节的老人大多数已逝,年轻人已冉冉变老随子女各奔东西。元宵节浓郁的味道在农村已经近乎消失,即使有,那种古老神奇的元宵节不复存在。城市的元宵节也在减弱,更何况我们也不稀罕,大鱼大肉固然好,但比不过风味小吃。我在2017年元宵节写了一首现代诗表达这种遗憾:



《逃跑的元宵节》


我在城外走着

元宵节在城内


我在城内走着

元宵节在家里


我在家里呆着

元宵节囚在如流的车里和

如潮的手机里


也有逃出来的元宵节是爆竹的声音

重锤接踵敲击着天空的牛皮鼓



此时,我感觉和秉持着这种传统文化的已逝的故乡人一样,有一种故土文化在黯然退隐甚至于消失,或许它也在黯然流泪,于是我又想到那《生查子 元夕 》词的后一阕:“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

 

 

 写于2017年正月十九夜




城市的春意


文/雨中思绪集


 

守着城东的这扇窗,沉寂了近一年的无一字写作,也该写点东西了。朋友的屡屡约稿,也使我颇为不好拒绝,但终究不愿打破我没写作欲望就不轻易动笔的写作习惯。

我是一个痴爱大自然的人,调入城里工作以后,虽也是个山城,但也压抑了我的写作兴趣。时间一长,山野田间在我的内心也渐渐地淡去,我似乎更习惯了城市的荒凉和冰冷的水泥楼房,但到底让心灵的家园拘囿于一隅,象是不愿与陌生人沟通一样的冷漠。任守望的心,去握一把苍凉。


前两天在宿舍小坐,忽然听到楼外的远山,有布谷的轻啼,在软风的细送下,飘飘忽忽,若有若无......我好象一下子被定住了一般,想即刻捕捉住这种熟悉的声音,但象捕捉一种梦境,消失的很快,而那声音确乎是真实的,为此我沉思了良久。

此时我的心灵好象与自然突然拉近,他乡遇故知似的,颇有发现真我的欢悦,前两天我在校园发现今春第一片新绿,就是这种感受。我确凿意识到春天的来临。


我也该写写城市的春意了。


年年春色春如许,古往今来的春天牵动了多少骚人墨客的诗心,写城市的初春也不乏其例,唐代大文豪韩愈的《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就写了初春的好处。春天虽然好,但深春太露了,暮春的“流水花落春去矣”   又太感伤了,只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初春恰到好处。在春寒料峭中含苞欲放。既让你看到希望,却又留有余地,不让你一下子看透。暗合了中国古老文化大智若愚含而不露的精神。唐诗人杨巨源的《城东早春》更是对初春的优越直言不讳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以上写城市的初春,皆因古代的城市由于小农经济的格局,离自然很近,才留下这么美好的诗句。因此我对故乡的初春情有独钟。


这个时候,故乡的沃土上有野火的孤烟,在山间随风飘荡吧;也是这个时候,层层梯田新翻后,到处弥漫着泥土的纯香气息吧;也是这个时候,在故乡人荷镢点种中,南山的布谷在远处声声啼着新草绿吧;也是这个时候,故乡的满山遍野,到处都盛开着灼灼的“桃花红,杏花白”吧。

固然,现代“地球村”的通讯交通条件,已不再有古人“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思乡的无奈。但小城也是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除非你在城外的垂柳烟中;除非你在城街狭窄的草坪中;除非你在城市人淡定的笑颜中,你是很难捕捉到初春到来的影子的。

所以说现代城市的初春太理性了,象甄别真赝品,你得去细细品味,才能品出些许真味。远没有山乡的春天感性色彩非常浓厚。如果说山乡的春天是裸露在外的,那么城市的春天更多的是蕴含在内的。但我终究还是怀念乡村的春意,象田野的风,无遮无拦,坦荡无际。容易领略,也容易识别的多。

我写过一首游太原的诗:《城市印象》。



城市印象

 

穿梭不息尽人流,

喧嚣闹市未解秋。

田园林海何处去,

山无踪迹古并州。

                  

2006 、9、26于太原感受



(虽写的是太原的秋天,道理是一样的。城市对季节的敏感与乡村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要迟顿的多,也含蓄的多。)

于是,我常常在春光微熹的早晨,静静地漫步在校园中,聆听边城的杨柳风的呢喃,象那逝者如斯的爱;我也曾在那风华蕴藉的校园的上午,小驻丁香树下,细瞧那满枝喜悦的叶苞,像刚满月的新生儿紧握着的稚嫩的拳头。从那蛛丝马迹的些许春绿中,体味这城市秘而不宣的春意。

小城深藏不露,风景这边独好!


这座山城的学校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子。其前身可追溯到清代云龙书院。《和顺县教育志》说:“和顺二中坐落在县城东南,是在原圣母庙旧址上改建扩建的。”这也是学校几经辗转迁移后来的事。百年沧桑,到如今,政府举全城之力择址新建,使小城的这所学校教学设施硬件达一流水平。由于是我的母校,所以我颇从内心亲近,但又感于其新建的陌生,我曾一度近而远之,身在其中却若即若离......

这座现已是县城的名校。曾几何时,我在莘莘学子的“眼底江山”中,识别这座山城的名士风流;曾几何时,我在教职员工勤奋质朴的服务式的工作作风中,体会这所学校源源不断地向山城输送“忠厚传家久”的文化精神;曾几何时,我踏遍了校内所有的路:正德,明德,广德,弘德,润崇路,我感受到设计者的良苦用心,领悟《尚书.大禹谟》曰:“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以德为本,----“斯是陋室,惟我德馨。”(刘禹锡《陋室铭》);曾几何时,我也曾在校长沉着风雅和纯粹的管理理念中,识别母校似曾相识的优雅的传承。

于是我发现了那超然在自然万象之外的,小城内在的盎然春意。在这“静水深流”中:小城,人杰地灵;母校,钟灵育秀.我想到了古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学校就是小城的内心,小城因内心而风流倜傥。

本城学者马逸有一句联:“冰霜雨雪何损春色,笔墨诗书更显风姿。”我似乎看到了这座小城的过去与未来的精神风貌,于是我有幸展望了这座小城的无边春色......

终于,我陶醉于这座小城醉人的春意了。

呵,这醉人的春意!

                                                                                                                                                                          写于2011年五一前夕

TO YOUR CITY
TO YOUR CITY


 

 


《诗眼睛》主编简介:


王恩榮,網名,雨中思緒集,山西省晉中市和順縣人。晉中市作家協會會員。閑時進行寫作,詩評微信平臺《詩眼睛》的主編。《詩歌周刊》評論版編輯。《新文學》雜誌平臺編委。在《都市》、《火花》、《並州詩匯》、《光線詩刊》、《詩歌周刊》、《詩日歷》、《大詩刊》、《山西经济日报》、《三晉都市報》、《九州詩文》、《太原晚報》、《鄉土文學》、《天涯詩刊》、《新詩刊》、《晉中日報》、《梨花》、《汾河》等報刊雜誌和大型網站(作家網、華語作家網、中國詩歌報、中國散文網、詩歌中國、河南詩歌網、愛文化等)、天天快報、今日頭條、各類平臺有發表作品,作品包括古體詩、現代詩、散文、詩評、小說等。古詩體作品《大話“喬家大院”》在觀電影《喬家大院》大賽中入圍。古詩體作品《七絕.賭東風》在晉中詩協"金秋美"家鄉好山河詩詞歌賦賽獲優秀獎。


编者寄语:

致亲爱的读者:


元宵节日灯笼悬,家家户户好喜欢。鞭炮声声震天响,歌声笑声窗外扬。酒味伴着汤圆香,十五月圆再聚圆。欢聚今宵夜无眠,祈盼亲朋皆平安。祝你元宵甜蜜蜜,团圆美满幸福溢!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